TOP
4月1日公布的2021年3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(采購經理指數)錄得50.6,低于2月0.3個百分點,雖然連續第十一個月位于擴張區間,但降至2020年5月以來最低值,顯示新冠疫情后制造業擴張速度進一步邊際放緩。制造業供給、需求繼續保持擴張,但擴張速度已連續四個月放緩。中國制造商在3月繼續增產,但整體增速輕微放緩至小幅水平,為11個月來最低。企業普遍反映市場在疫后進一步復蘇,客戶訂單增加,支撐了最近產出增長。
中國3月財新制造業PMI 50.6,預期 51.4,前值 50.9。
2021年1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下降1.5個百分點至51.5,連續第九個月位于擴張區間,但降至2020年7月以來最低。這一走勢與統計局制造業PMI一致。制造業的供給、需求繼續維持擴張,但速度明顯放緩;海外疫情反復導致外貿企業訂單減少,對外需造成明顯抑制。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表示,2021年1月制造業總體仍處復蘇期,但供給、需求復蘇動能減弱,海外需求成為拖累項。
疫情后經濟恢復持續加速,11月中國制造業運行出現十年來最強勁改善。12月1日公布的11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(PMI)錄得54.9,高于10月1.3個百分點,為2010年12月以來最高值。
11月2日公布的10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(PMI),錄得53.6,較9月加快0.6個百分點,年內第三次刷新2011年2月以來新高,顯示制造業穩步擴張。
中國7月財新制造業PMI升至52.8,為九年半來最高,預期51.3,前值51.2。
7月3日公布的6月財新中國通用服務業經營活動指數(服務業PMI)錄得58.4,較5月上升3.4個百分點,為2010年5月以來最高,連續兩個月處于擴張區間。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:6月制造業和服務業生產與需求同步擴張。由于疫情對服務業沖擊更大,后疫情時期,服務業較制造業顯示出更強的復蘇勢頭。服務業出口需求正在修復,制造業外需仍面臨較大壓力。就業問題仍是重中之重,6月制造業和服務業就業均有所收縮。解決就業問題,既需要宏觀層面復產復工的進一步推進,也有賴于政府在微觀層面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救助紓困措施,助力企業渡過難關。
據財新:中國綜合PMI升至55.7,為2010年12月以來最高。
據財新傳媒和Markit聯合公布的數據顯示,2020年6月份,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51.2%,環比上升0.5個百分點,為今年以來最高,連續兩個月處于擴張區間。國內經濟在后疫情時代持續修復,供需兩側同步向好。6月中旬局部地區疫情有所反彈,但對經濟全局影響較為有限,企業對管控措施進一步松綁和經濟活動正常化充滿信心。就業壓力仍不能忽視,中央多次強調做好“六穩”工作,落實“六保”任務,想方設法拓寬就業渠道,未來一段時間,促就業工作任務依然艱巨繁重。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繼續放寬,企業生產基本恢復正常,6月生產指數雖較上月小幅下降,但仍處于擴張區間,連續四個月環比回升。在內需改善的推動下,新訂單指數錄得2月以來的首次增長。隨著海外經濟逐漸重啟,出口的拖累有所減弱,6月新出口訂單指數在收縮區間上升。盡管供需均有好轉,但就業未見改善。制造業企業連續六個月壓縮用工,6月就業指數在收縮區間內小幅回落。調查樣本企業反映,員工自愿離職后沒有填補空缺,裁員計劃導致最近用工數量下降。生產加速后新訂單增加,導致企業積壓工作量小幅上升,但仍處歷史低值。新訂單增加,也導致廠商繼續增加采購,原材料庫存指數自1月以來重回擴張區間,產成品庫存指數則連續兩個月處于收縮區間,但降幅放緩。受訪企業表示,這與銷售改善、需要向客戶交付產品有關。6月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重回收縮區間,企業反映投入品交付周期延長,主要受疫情及其相關限行措施影響。市場改善帶動原材料成本上升,原材料購進價格結束了連續三個月的下降,錄得2月以來的最高值。制造商僅小幅上調產品售價,部分廠商由于市場改善而上調產品價格,也有企業表示為保持競爭力而整體定價力受到限制。由于預期疫情將繼續好轉,企業生產和市場需求會恢復正常,中國制造業樂觀度在擴張區間繼續攀升,錄得4個月以來最高值。
“2019年6月,財新中國制造業PMI錄得49.4,為2016年7月以來次低,制造業景氣度明顯下降。分項來看:新訂單指數大幅下挫至榮枯線以下,內需明顯萎縮。新出口訂單指數小幅回落,也跌破榮枯線,但高于去年4 12月的水平。中美貿易關系面臨高度不確定性,企業“搶出口”可能對指數形成支撐;產出指數同樣大幅下滑至榮枯線下,但就業指數表現相對穩定,可能與政府穩就業政策發力有關,5月下旬國務院成立了就業工作領導小組;采購庫存指數保持在略高于榮枯線的水平,成品庫存指數仍處收縮區間,企業庫存行為并不積極。供應商供貨時間指數仍處低位,供貨較為拖延,也體現企業庫存意愿和水平較低。